3773考试网
 3773考试网 - 自学考试 - 自考大纲 - 正文

全国2015年自考写作(一)考试大纲基础理论知识

来源:2exam.com 2015-1-29 22:40:26

  这一部分涉及的,是适用于各类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和共同要求。诸如,文章应由哪些要素构成?在文章写作的具体过程中为什么要重视以及如何进行提炼主题,安排结构,搜集、使用材料,推敲、润色语言等等。

  (一)主题

  1.识记、理解“主题”的涵义就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具体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意思”;也是“读者对文章中心内涵的一种独特理解”。

  2.识别、辨析主题与客体、论题、标题等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课题:一般指科学论文的研究对象和所要阐明的问题。

  论题:一般指议论文的讨论对象和所要分析、论述的问题。

  标题:文章的名称,可以揭示,暗示主题,也可以只是提示内容的范围或贯串线索。

  3.理解并能解释说明主题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它能决定材料取舍,支配谋篇布局,制约表达手法的运用,影响遣词造句,不仅是写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决定文章价值的重要因素。

  4.理解并能解释说明确定主题的要求——

  明确: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实证的科学立场和艺术的审美色彩。

  集中:主要指简明、单一,有清晰的聚焦点。

  贴切:能同材料完美有机地结合。

  深刻:能够比较充分地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懂得提炼主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就是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性质意义,理解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寻求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并能反复锤炼,开掘深化。

  (二)材料

  1.识记、理解“材料”概念的涵义,辨析“材料”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材料:文章中用以提炼、表达主题的事物和观念。

  素材:多指作者写作之前从生活中直接摄取的、尚未经过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

  题材: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写入文章、用以表现主题的材料。

  资料:多指撰写学术性文章所搜索、使用的文字材料,可分为原始资料和转引自其他文章或经过加工的第二手资料。

  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和长久保存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2.识别文章中可能用到的各种不同种类材料——事实材料和观念性材料、个别材料和综合性材料、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原始材料和转手材料的具体形态。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材料的把握、使用,对于提炼、形成、表现,深化主题,传递、增殖文章信息,影响、制约结构安排的作用。

  4.解释说明“观察”、“体验”、“调查”、“检查”等几种获取材料的方式方法的特点和具体要求——

  观察:是指“截住人的感官全面、深入、细致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知觉过程,既要了解事物、现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又须进一步透视其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观察时需要“端正态度、选好观察点、善于比较、分析思考”。

  体验:是指“生活在对象所处的环境中,亲自感觉进而认识对象和环境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比观察更带有亲临性和情感性”;观察时既要“热情投入”,又要“拉开距离”。

  调查:是指“从现场或知情者那里了解真实情况并加以分析研究”;调查要求“尊重客观事实”、“使用正确方法”、“选取多种途径”。

  检索:就是“利用各种物质条件查阅写作所需的文字资料”;常用的检索方法有图书馆检索和计算机检索。

  5.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材料的选择为什么需要以及怎样体现可靠、确凿、点形、生动、新颖等原则。

  6.在写作实践中能够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处理好材料的取舍、详略、组合和联系等问题。

  (三)结构

  1.识别、理解“结构”、“线索”、“层次”、“段落”、“过渡”、“照应”等概念的涵义——

  结构:文章内容的组织构造,即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部形式的统一;也指文章作者谋篇布局的写作行为或行为过程。

  线索:文章深层脉络的形态标志,是将文章连成一体的东西。

  层次:表示文章内在逻辑联系的结构单位。

  段落:体现层次的外部形式,亦即“自然段”,是作者设置的,以首行空两格为标志,自成起迄。

  过渡:体现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各种衔接关系的形式、手段,常见的有使用关联词语、过渡句和过渡段等。

  照应:显示文脉的贯通,强化文章关键内容和前后间联系的形式、手段;要求是前有交代、伏笔、暗示,后有呼应、挑明、应笔。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安排文章结构的原则是: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适应文章的体裁要求;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

  3.理解、说明“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灵活性”等文章结构要求的具体含意。

  4.分析、概括文章的层次和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辨析、识别“记叙型”、“论证型”、“说明型”、“综合型”等文章常见结构类型的主要特点——

  记叙型:按对象存在与发展的时空序列安排、设置总体结构,在特定时空背景的具体叙述中体现对象的逻辑、因果联系,有“时空正常式”两种类型。适用于大部分记叙文。

  论证型:亦称抽象因果类型,以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为结构的基本依据,有“总分式”、“平列式”、“递进式”等具体形式。适用于议论性文章。

  说明型:可以以对象存在、发展的时空关系、属性、功能或是内在的因果、逻辑关系为说明顺序。适用于说明文和某些游记式散文。

  综合型:以上述一种结构类型为主,兼具其他类型的特点。适用于文学散文和杂文。

  5.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的开头应能有利于表现主题或围绕主题拓展作者的思路,吸引或引导读者的阅读。文章结尾的作用,除了绾结全文,还应给读者留下回味。

  6.理解并能掌握运用议论、记叙、说明性文章常见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方式;识别记叙性文章常见的具体线索形态。

  (四)表达方式

  1.识别、理解“叙述”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并能具体地加以运用——

  叙述:对人物经历、事件发展、情景转换所作用的叙说和交代。

  叙述人称:作者叙述的身份和位置。

  顺叙:按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所作的叙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事件。

  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交代。

  总叙:总的轮廓性叙述。

  分叙:在总叙之后分成若干部分的叙述方法,或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多件事情作分别、平列叙述,也叫“平叙”。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叙述的主要要求是:交代明白;线索清楚;详略得当;富于变化。

  3.识别、理解“描写”是一种把某一对象的状貌、情态具体、形象地再现出来的写作手法。叙述与描写的关系是:两者在具体的文章写作中往往总是结合使用而不可分割;前者表现对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后者表现这一过程中的具体特点。

  4.理解、识别可以作为描写具体对象的特点和区别——

  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

  景物描写:也称“环境描写”,一般包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细节描写:对生活中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或描写。

  场面描写:在特定时间和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5.理解、识别不同描写方法的特点和区别——

  白描与工笔:前者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后者指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描写。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前者也称“正面描写”,即对对象作直接的刻画;后者也称“侧面描写”,对所描写对象不作直接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来进行烘托。

  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前者指将作者的主观情感移入被描绘的对象之中,渗透、辉映作者的主观情绪;后者指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貌。

  6.理解、说明“具体形象”、“特征鲜明”、“形神兼备”等描写基本要求的具体表现,并能加以运用,努力提高语言表现能力。

  7.理解、说明“抒情”概念的涵义——在文章中抒发、流露作者的情感。识别、区分“直接抒情”(不借助媒介)与“间接抒情”(借叙事、议论抒情或寓情于景、咏物寓意)的具体特征。

  8.理解并具体说明“抒情”的一般要求——流露真情,注重品位,引发共鸣。

  9.学习运用不同的抒情方法,增强文章的感情色彩。

  10.理解、识别“议论”及其相关概念的涵义、联系和区别——

  议论:对某个对象或问题发表见解、表明观点和态度。

  论点:又称“论断”,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主张和态度。

  论据:用以证明论点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立论:正面阐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主要驳斥对方观点,达到破而立的目的。

  11.理解和具体说明“议论”的基本要求——论点要正确深刻;论据要确凿有力;论证要严密有序。

  12.理解、识别、说明“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因果法”、“对比法”、“类比法”等几种常用的立论方法和“驳论电”、“驳论局”、“驳论证”、“归谬法”、“反正法”等几种常用的反驳方法的具体特点,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13.理解、说明“说明”的含义及其主要的表达功能——用以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具体特征或抽象事理的表达手法。

  14.理解、识别、具体说明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要求,并能在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定义与诠释:前者可准确揭示对象的内涵与外延;后者是对对象有关属性的解说或注释。

  举例与引用:前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事物的特点;后者引用文献资料或作品片断说明事理。

  比较与比喻:前者用同类、相近事物相比,突出有关事物的各自特征;后者用形象的比喻说明抽象道理或复杂事物。

  分类与分解:前者是对同属而不同类或同类而不同种的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说明;后者是对某个事物的整体进行解剖、划分式的说明。

  数字和图表:前者列举数字;后者用图像或表格显示。

  15.理解和具体说明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内容科学;表述明晰;态度客观。

  (五)语言

  1.理解“语言”不仅是构造文章、传递信息的媒介,而且是文章能否生动、优美、感人,便于为人接受的重要保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习语言的自觉性。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

  语境性:指文章语言处于一定具体语言环境中并受其制约的特点。文章语言受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制约,不能离开文章的上下文,写作的场合、目的、对象以及语言使用者的主观情况等具体因素分析、评价语言的好坏。

  符号性:语言是使人的思想和思维物质化的声音符号,书面语言则是符号的符号。

  个体性:文章语言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作者个人的特点和风格。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是保证写作成为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条件。

  3.理解、说明运用语言应该力求“准确”、“建莲”、“生动”、“适体”等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到对于具体语言材料的分析、评价中去——

  准确:一般意义的语言准确,是指用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确切无误地传达作者的感受、印象和认识;模糊语言和含蓄语言则是特殊语境下的准确语言。

  简练:以相对俭省的文字传递尽可能丰富的信息。诸如避免堆砌,多用短句,讲究语言含蓄,善于运用现成词语或文言词语,等等。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多变,感情充沛,富有魅力。但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语言也能合尔为一,也就是以平实的语言把对象写得像生活或客观事物本身那样生动逼真。

  适体:适体文体特点,适应对象特点。

  4.理解并能具体掌握学习语言的途径和方法,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素养——

  多听:学习“活”的语言。

  多读:积累、丰富词汇。

  多体验、多观察:培养、训练语感。

  多练:积累经验,掌握技巧。

  (六)作文过程

  1.识记、理解“构思”、“起草”和“修改”是一般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并能在写作实践中掌握它们的基本要求。

  2.理解并能具体说明“审题”的任务主要在于审核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者应该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注意把握题目内在的深层含意,抓住题目所提供的线索,围绕它来表示主题。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在准确把握有关材料性质、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体会和其他主客观因素,确立观察、表现的角度或切入点。“拟题”的要求则是“准确、醒目、新颖、简洁。

  3.理解并能具体说明“运思”活动中四个程序的主要任务——

  定向:确定提炼主题的方向和表达类型。

  择体:选择文章体裁的类型和样式。

  选材: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和文体规格选择材料。

  理序:谋篇布局,设置线索、脉络,具体安排材料。

  4.理解、掌握编写提纲、起草成文的做法和要求。知道编写提纲有“标题式”、“提要式”、“图表式”等三种格式。起草成文要注意文脉的贯通,掌握起草的方法,讲究文面的规范和美观。

  5.懂得重视文章修改,不仅是提高文章质量与习作者写作水平的必要步骤,也是尊重读者、对事业负责的表现。

  6.理解、说明并能初步掌握修改文章的几个主要步骤地具体要求:

  检查主题:看主题是否准确、深刻、新颖别致。

  增删材料:尽量使材料与主题达到完美统一。

  调节结构: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推敲语言:力求准确、简练、生动。

  7.理解、识别并能掌握运用修改文章的几个主要方法——“冷却法”、“诵读法”、“比较法”、“求助法”、“电脑修改法”。在进行文章修改时知道如何遵守文章修改的逻辑程序,要有整体观念,能够一丝不苟地做好这一工作。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②本网转载的文/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及个人隐私等问题,请在两周内邮件fjksw@163.com联系.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
    琼ICP备12003406号